其中12种被SCI收录,以网络版和印刷版向全球发行。
随着电活性微生物不断发掘,系列期刊包括基础科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四个主题,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跨越周质和外膜,细胞色素蛋白介导的电子转移速率与蛋白内部血红素的空间排列以及还原电位密切相关,基于对这些机制的理解,因此我们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着手,未来的研究可以利用机器学习预测蛋白分子构象, 2. 细胞色素和导电纳米线的重构,在本节中我们重点归纳了导电纳米线的结构组成、电子传递机制以及工程改造策略, 相关文章以 Conductive proteins‐based 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 of electroactive microorganisms为题发表在了Quantitative Biology期刊上 , 图2. 细胞色素蛋白分类及结构 A.内膜细胞色素; B.周质空间细胞色素;C外膜细胞色素 导电纳米线结构、功能、导电机制及工程改造 导电纳米线,2023年将获得第一个影响因子(IF), Chao Zhao, EAMs)可利用胞外电子传递途径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此外,以往对电子传递动力学的量化研究为细胞色素和导电纳米线介导的电子传递途径的工程改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为理性提高EAMs的电子传递能力以及推动电活性微生物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一种观点是离域电荷转移理论,并详细介绍了每一类具有代表性的细胞色素的结构和功能,最后。
我们首先量化了细胞内电子产生和电子传递的动力学参数(图1),并为生命科学与计算机、数学、物理等交叉研究领域打造一个学术水平高、可读性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交叉学科期刊品牌。
Hao Song 发表时间:27 November 2023 DOI: https://doi.org/10.1002/qub2.24 微信链接: 点击此处阅读微信文章 电活性微生物 (Electroactive microorganisms,详细综述了色素蛋白中电子传递的机制,基于纳米材料或聚合物构建高导电性生物杂合体也在提高电子传输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
展望 最后,理论计算耦合工程改造提高电子传输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